第26章 摸鱼里都是生活的智慧
文铁友喝了口水,坐下来歇歇,毕竟不再年轻,他看向郭银邦:“银邦,我这块砖扔出来了,下面你这块玉再来说说。”
“文大爷这是哪里的话,说得多好啊,我怎么就成玉了。您老歇会儿,我替您说会儿。”郭银邦长得五大三粗,也是一个大脸盘子,一对大眼珠子。
他和汪洪桐一样的头型都是锃光瓦亮的,他现在也算是长歌的老人儿了,现在的长歌高跷已经不知道多少代了。
一波一波换的都太快了,再加上没有固定的师承就更乱。
郭银邦先灌了几杯水,站起来学着汪洪桐和文铁友的样子一边比划一边说。
“文大爷刚才说了,渔翁这时候就看见鱼了,下面就开始摸鱼,用手摸。因为水面浅,看见鱼看见的是一清二楚。
这时候白杆和渔翁就要配合了,渔翁就靠眼神和白杆配合,眼啪往前面一看,白杆踩着锣鼓点就得到渔翁眼睛看的位置。渔翁一看,哦,鱼在那边,踩着锣鼓点走一个S型,双手还不能空下来,经常摸鱼的都知道这里的门道有多深。
双手必须放在水里面,拦着鱼别让鱼给跑了。渔翁就这么摸过去了,这时候白杆就走了,渔翁摸到刚才白杆站的位置没摸到鱼。
他累了呀,来个大劈叉,啪身子一矮表示我得歇歇,捋捋胡子,整理整理袖子,整理整理衣服,擦擦汗。
休息完,渔翁眼神看向另一个角,白杆看到渔翁的眼神,就踩着锣鼓点走到那个角上去了。渔翁接着摸鱼,接着走S弯,白杆啪一个鹞子翻身又走了,渔翁还是没摸到鱼,又大劈叉又捋胡子整理袖子整理衣服,再歇会儿。
歇好了,渔翁又看向后面的角,白杆看见渔翁眼神又去了,一共摸四回,四个角都得摸遍了。最后一个角摸完了,白杆接着鹞子翻身出去,渔翁一看又没摸到,就有点失望了,垂头丧气蔫头耷脑的,这时候渔翁表情得做出来。
眼睛里面得出来失望的那种表情,摇头,叹气。这时候白杆又转到渔翁身边了,一甩杆子啪鱼又抽在了渔翁的腿上。
有人说我看别人的渔翁杆子都抽身上,那就错了,渔翁是在摸鱼,不是在扑蝴蝶,鱼只能在水里游,可飞不上去,杆子只能抽在腿上。
渔翁一感觉,哎呦,又抽我一下,肯定是条大鱼,为嘛劲儿大啊。渔翁一想我给鱼轰到岸边,看看能不能摸到鱼。
渔翁就用两个袖子开始搅合水,这叫翻江倒海,就和哪吒用的混天绫似的哗哗哗的,渔翁就搅合。
搅合不是瞎搅和,袖子得甩起来,跟着京剧里的耍水袖一样,袖子得飞起来。还不能瞎飞,袖子飞天上去了,那不是搅合水是搅合空气,袖子得往下搅合,和弄水。
渔翁一边搅合水往岸边走,白杆就对着渔翁往后退,踩着锣鼓点,渔翁一看把鱼赶到岸边了,双手一抓抓到了,那个高兴呦,表情得带出来,哈哈哈的大笑。
可高兴没多久,出溜鱼跑了,白杆鹞子翻身一下就转到渔翁身后了,到手的鱼跑了,渔翁又失望了,生气。
怎么表示生气,和小孩一样跺脚,渔翁和事老小孩,跺脚不行踩水,大劈叉,袖子舞起来,脑袋晃起来,跟着锣鼓点跳起来。我气呀,我气呀,我气呀。
气完了,不用手了,身上还背着个鱼壶,鱼壶就是一个小鱼篓,可以斜背着跟个挎包似的。渔翁心想我抓不到鱼,我用鱼壶扣鱼。
渔翁一个转身,和白杆就对脸了,渔翁看见鱼了,我不好过鱼也别好过,渔翁接着大劈叉,又开始踩水,一边跳着踩水一边双手拿着鱼壶往水里扣。
渔翁往前跳着扣鱼,白杆背着手,手里抖着杆子,渔翁前进,他倒退,杆子上拴的鱼,就一直在渔翁眼前,渔翁就朝着眼前的鱼扣。
扣来扣去还是没扣到,渔翁一生气,把鱼壶一甩就甩到身后去了,两个袖子一抖,去你的吧不摸了。踩着水就回岸上去了,渔翁就下场了,白杆紧跟着渔翁后面下场,这一场《大摸鱼》就正式完了。”郭银邦一口气连比划带描述地将《大摸鱼》的场面说完。
“要不说年轻一点是一点的,讲的就比咱们好。”汪洪桐撇着嘴夸奖。
“老爷你可别损我了,我这是关公面前耍大刀了。”郭银邦双手合十告饶。
“银邦说的挺好的,我在补充几点,有的会上渔翁是《单摸鱼》接《双摸鱼》,这得看时间,时间长的多摸一会儿,时间短的就少摸一会儿。单摸鱼还要加上划船出去,撒网捕鱼,收网摘鱼,然后把船划回岸边,下河摸鱼。我们当时跟着师父学摸鱼的时候,师父带着我们去河边看撒网的。
有时候借条船带着我们去捞鱼,就让我们亲自感受一下怎么撒网,怎么收网。等到了秋收完了,那时候有稻子地啊,稻子地旁边就是小河沟,就带着我们淘鱼,怎么淘鱼就是和渔翁摸鱼一样。
先挖泥挡坝子,掏水,等水掏的差不多了,不就是渔翁摸鱼嘛,一模一样一点都不带差的。
渔翁摸鱼这哪是表演啊,这分明就是生活,跟着渔民捕鱼一模一样,渔翁演的就是普通渔民的生活。有人说这是《打渔杀家》就是往脸上贴金,这么几个人怎么演打渔杀家。
这就是把渔民打渔的场景用高跷形式表演出来,这么多年我也去了挺多地方的,看了别处的高跷,人家有的确实是戏。
人家有的高跷就是扮的唐僧、孙悟空、猪八戒、沙僧,白骨精,演的就是《三打白骨精》,还有的扮的是刘关张演的就是《三国》,到咱这什么都是水浒里面的英雄,什么武松、顾三娘、孙二娘嘞。
哪能看出是《水浒》戏来啊,渔翁就是打渔的场景,公子就是扑蝴蝶,老作也是扑蝴蝶,头棒就跟着打棒,水浒哪里面有这些场景?没凭没据啊,就硬往上面靠。
有人说水浒里面有打渔,有这个有那个的,翻开任何一本小说,有渔民的地方就有打渔,有纨绔子弟的地方就有耍着玩。
我觉得啊,咱们蛤沽镇的高跷,就是凑起来的场面,十二个角色都可以配合,也都可以演一出戏,不单单是《水浒》,就是十二个角色也不能固定成水浒里的人物,他们可以是任何角色。
你说公子逗老作,水浒里面有吗,公子是燕青,老作是顾大嫂,燕青调戏过顾大嫂嘛。我觉得是不可能的,太牵强了。”文铁友借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最近几年蛤沽镇高跷十二个角色,被传成了水浒的十二条好汉,有的人不同意,有的人没有意见。
可这种牵强附会的事情,很多人都憋在心里不吐不快。
开始这么认为的就是郭金桥,也是郭金桥第一个说出来的,当时引来了很多人的辩论,最后都没有郭金桥的嘴会说,别人别都不参合了。
今天文铁友借着这个机会,打算再和郭金桥辩驳辩驳,他是不同意高跷十二个角色就是水浒十二条好汉的。
可能有一个两个的是,如果全是那样就太固定了,因为高跷的场面演的也不是水浒戏。
郭金桥一听,这是朝着自己这边引战了。如果放在以前他还是得辩驳辩驳的,现在还是算了,爱是谁是谁吧,人家说的也不无道理。
“大爷说的也在理,当时啊人家过来采访问我,这高跷十二个角色都演是谁呢?电视台和民俗专家人家问的,咱心想这个哪知道啊,高跷这么多年,老师傅们也没告诉过。
人家问了好几遍,我实在没办法了,我就告诉人家,您看见了吗,那个打棒的头戴戒箍,穿的衣服是头陀的打扮,双手拿着双棒,其实是两把戒刀,您说像谁?
专家一听,哦,这不是武松的打扮嘛。我说诶,对喽,就是武松。然后人家专家就顺着我这个思路说说说的,就出来水浒的十二个角色了。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儿,我当初提起来的,也都默认是我说的了。
我后来也翻了很多水浒,连环画啊,小说啊什么的,就把这十二个人给丰富了。其实是嘛?你说他是他就是,你说他不是就不是。你看谁先说的,我先说的,现在人们也都跟着我一块说,水浒十二个角色。我当初要是没说,您先说的是谁谁谁,现在人们估计就跟着您说是谁谁谁了。”郭金桥发挥了能力,一顿输出将文铁友说的哑口无言。
赵雷和陈晨对视一眼,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:“谁先说算谁的。”
赵雷今天可是收获满满的,这帮老师傅讲述的实在是太好了。表情、动作、心理都讲的明明白白的,如果录下来这就是最完整的教学视频。
一想到录视频,赵雷这个后悔啊,今天怎么没带个录像机过来,用手机录个视频也行啊。
转头看向陈晨,就看见陈晨已经放下手机,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了。
“晨啊,你刚才是录像了?”赵雷用手拽了拽陈晨。
“对呀,这是多好的素材,手机都录没电了。”陈晨认真的看着赵雷。
赵雷拍了拍陈晨的肩膀,机会果然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,还是小陈同志靠谱。
